金面山縱走步道

金面山支脈位於內湖行政區的西北側,即環山路北方山陵。係與五指山系的大崙尾山 ( 又名赤上天山 ) ,連結一體;其山脈走向為西北至東南方,高度依序遞減 ,尾端是碧湖國小校園。整座支脈屬單面山,呈現西南側為緩坡而東北邊陲是急降坡地形;稜線主步道高低起伏變化極大,是其一大特色。「金面山」地質屬石英砂岩 ,內含石英成份,經陽光的反射,作閃閃發亮狀而得名。 「金面山步道」頂端與「大崙尾山南面步道」( 湧泉寺至大崙尾東鞍 ) 之1,600公尺處 ( 俗稱 3. 1k ) 銜接。

 

步道主線全長約2,521公尺,其連絡的登山支線有九條:
1.內湖路一段 91 巷底 ( 上端再分叉二支線 ) 。
2.環山路一段 136 巷底(此支線多台階、徒坡)。
3.環山路二段 50 巷 14 弄底之「竹月寺」。
4.環山路二段 68 巷底。
5.環山路二段103號對面之 「佛濟舊衣收集中心」旁。
6.環山路三段 30 巷旁。
7.內湖路三段「翡翠社區」福德廟前方100公尺左側登山口。
8.內湖路三段尾端山谷 ( 新陂尾至士林間的越山古道,路徑較不明顯) 。
9.金龍產業道路轉入「大崙尾山南面步道」。 「大金面山」山友又稱「剪刀石山」,因山頂巨石呈剪刀狀(由金龍產業道路所仰望之角度)而命名;是步道最高峰,海拔高度258公尺,山顛巨石崢嶸,景觀特殊,視野遼闊,能俯視全內湖區和臺北市東區。假日,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攬勝,是一處熱門的景點。
行走在稜線主步道上,除了大金面山頂東側百餘公尺,無樹木遮蔭外,其餘均活動在次生林中;其兩側邊坡植物生態,略有差異,因受地形、氣候影響所致,每年在強烈的東北季風吹襲下而形成「風衝矮林」現象。常見的喬灌木植物,有相思樹、香楠、樟樹、江某樹、白匏子、青剛櫟、血桐、山黃麻、大頭茶、杜鵑、筆筒樹等;地被植物有颱風草、竹葉草、鬼針草、酢醬草、芒萁、月桃、野牡丹、姑婆芋、山棕等。常見的動物有赤腹松鼠、竹雞、五色鳥、樹鵲、台海藍鵲、紡織眼、紅嘴黑鴨、白頭翁、蟾蜍、青蛇、眼鏡蛇、草蜥、小黃蝶、斑蝶、鳳蝶、蟬等。
步道附近的人文景觀,有大金面山南側山腰處的「北勢湖清代打石場」遺跡 ( 石條提供臺北府城牆建築材料 ) ;環山路一、二段交會處的「鴨母嶺拖籠坑」遺址 ( 可見到木山層媒礦露頭與最早期開挖的煤礦舊坑);環山路一段 59 巷 14 弄的「西湖百年老樹一萬壽仙樟」 ( 樹胸圍約 425 公分 ) ;內湖路一段92號右後側的北勢湖百年老珊瑚刺桐樹和黃吉公祠;環山路二段50巷14弄底的「竹月寺」和其左側的大稻埕商賈「郭湖龍墓園」 ( 郭氏親自擇地與傭工監造 ) ;麗山高中西側的「下陳」客籍百年舊聚落;金龍隧道西洞口右側五十公尺處的「陳文瀾古墓園」 ( 大龍峒老師府渡台始祖,墓前立陳維藻、陳維英中舉人標示的石雕旗桿 ) ;內湖路二段 103 巷東側的「碧湖公園」和其南畔的「獅頭山仙跡岩」及欣賞其東側的臺灣劇曲學院「觀光戲」;內湖路二段342號的「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 市定古蹟 ) ;文德路241巷19號的「郭氏古宅」 ( 內湖紅樓,市定古蹟 ) ;內湖路三段 348 巷 6 號的「臺北護國延平宮」 ( 奉祀開台聖王「鄭成功」,可欣賞寺廟建築、雕刻之美 ) 及其前方 ( 7 號旁 ) 的「鶯歌精石」;內湖路三段 434 號郭宅右側的日據時期中店仔 ( 今內湖分局一帶 ) 自來水水源地和新陂尾至士林市場的「竹細工」越山古道等。

大金面山巔

文章內容轉自臺北市內湖區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