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1・前瞻內湖生態修復—從國際濕地復原觀點
1-2・因一場天災後在都市裡所誕生的濕地—給了公民科學家更豐富的人生(金瑞濕地)
徐昭龍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兼總幹事
內湖社大金瑞解說隊教練
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提供了多種生態系統服務,更維持了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在現在化的都市中,濕地除了提供水泥叢林裡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外,還可改善水質、封存碳、減少都市熱島效應甚至提供市民親近自然的機會,有助於提升一個城市的宜居性。都市裡的濕地不僅有助於城市的可持續性,還對生物多樣性和居民的生活品質產生正面的影響。在都市裡的濕地除了提供市民休閒的地點,更創造一個給喜歡大自然並做生態記錄的公民科學家一個極棒的場域。以台北市內湖區占地面積約1.83公頃的金瑞治水園區為例,因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時,導致該區遭受嚴重的淹水,台北市政府水利工程處將該區域設計為調洪池並於2015年完工。原本的規劃設計是三面的水泥牆,然而在時任的水利處處長重新要求以生態作考量的規劃設計下,成為現今生態友善的治洪池。而一個人工濕地從施工期間的擾動到的完工的平復後,對原本生存於此區域的動植物勢必有非常大的擾動,特別是一開始並沒有這一區太多的生物資料。我們無法知道過去的物種有哪些以及對這一片區域施工的前、中、後對物種的影響。然從生態學的演替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極佳的生態記錄時機,可以透過公民科學家的紀錄來記錄這一濕地的演替。因此本班的教師變將此一地點列入授課與學生生態記錄的重點區域,利用每學期期間與同學自發性的觀察,開始對這一區的物種進行記錄。
與多數人一樣,公民科學家可能喜歡到生物多樣性高的地方去進行觀察記錄,因為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穫與成就,也因此一開始在這濕地的推動常因為物種不多導致學生們的熱情度不夠。然而透過不同的專業講師帶領進去濕地後再加上長期的紀錄,使得同學們看到的物種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興趣,甚至不管日夜、晴天或下雨,甚至上班前、下班後,都喜歡來這邊看一下有沒有什麼動物出現。公民科學家可能無法向真正的生態研究員一樣有專業的訓練但是他們有比專業調查的人士有更多的時間到訪,有利於物種的收集。因此在這一個濕地的紀錄,即採用同學用攝影的方式來記錄物種,因為只需要物種並不需要物種的數量。另外在物種上,以同學有可能看到、觀察到並拍照到的鱗翅目、蜻蛉目、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為主,已拍攝到的物種列入記錄,並由專業的教師協助物種判斷,以達正確性。爾後並在 iNaturalist (https://www.inaturalist.org)上由同學們將觀察到的上傳,以增加整個濕地的物種。另外針對鱗翅目與哺乳類特別是蝙蝠部分則另有專業的人員協助。自2015年至2023年長期的監看,以濕地內重要的關鍵物種蜻蛉目為例,截至2023年,全台約有161種蜻蜓,其中在金瑞治水園區就發現了73種,佔了全台蜻蜓種類的近一半。因為高多樣性的蜻零目種類,台北市政府水利處將這邊設定為台北市第一座蜻蜓主題園區。生物部分還有近70種的鳥類10多種的哺乳類。
然而單只是生態觀察與紀錄僅是班上同學之間的分享,為了讓更多的民眾有機會認識濕地、瞭解濕地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在內湖社區大學的支持下,生態班的同學們自己撰寫、攝影陸續出版三本關於此濕地的生態圖鑑。此後,這濕地成為這群公民科學家在家庭、工作之外最為投入的地點,經常透過社群媒體分享他們的所見,因此到此的每一個無論新物種或舊物種,定棲性或遷移性的物種,都在他們的觀察中,甚至他們的紀錄多過專業的調查研究員。而濕地完工後,台北市政府水利處還負起維護管理之責,必須兼顧防洪與生態,在清理池內淤積泥土時會考量生物的繁殖期。另外也評估不同的蜻蛉目需要不同的水流速度、水深環境,還會進行棲所的改善,以營造更友善的環境。也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濕地維護的工作,這邊也會辦理「工作假期」包含疑除外來種,還有移除過多的水生植物。
一個因為天災導致淹水的地方因為治洪池改變了,成為蜻蜓的天堂,不僅提供更多市民有機會休閒外,還提供生態觀察的機會,然而這些公民科學家也成了作家,因為他們多不是生物相關背景的人,確有機會因為生態而出版相關的圖鑑,也為這一片土地留下珍貴瀰足的紀錄,更讓市民們知道保育就可以從身邊,就在住家旁的那片濕地,簡單的就可以做到。他們同時也成為解說員,接受預約來協助市民朋友認識濕地。未來,這邊將有新的解說教育空間即將完工,完工後將可以提供更多濕地與其生物的資訊給想認識這片濕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