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2・醞釀內湖流域公民力—從解說到行動
2-2・人與自然永續的大溝溪—涵育大溝溪解說隊
謝淑勤
社大講師
內湖社大大溝溪解說隊教練
我和大溝溪的淵源
因為本身是荒野保護協會在地解說志工,我們解說小組一直在關注內湖及汐止地區的自然生態,所以在大溝溪治水園區前身的生態工法整治時期就已經在長期觀察,陸陸續續也有二十幾年的時間,所以我有幸能記錄到這段時間的變化。
我所看到的變化
圓覺小溪因民國86年溫妮颱風氾濫成災,大湖山莊街有三位居民溺斃才開始整治,民國90年又遇到納莉颱風,大湖山莊街再度淹沒,淹沒程度更是空前,94年再以生態工法分期施作,102年底生態治水園區正式啟用至今。最大的施作是調洪沈沙池工程,滯洪池平日是親水濕地,發生超大豪雨可以暫存洪水,有如水庫一般,防止洪水造成居民生命財產受損。
圓覺小溪的生態工法之路可以算是走的比其它地方要早,工程完成後,看起來不那麼自然,畢竟是人工整治過的,堤岸的砌石縫隙還是塞了水泥,經過一段時間才看到縫隙間長出植物了,現在就顯得自然多了,但第二次整治為了更大面積的滯洪區域及分洪渠道,把一大片森林剷平了,原來的景觀也就成了歷史照片了。
在溪流90度轉彎處,兩側因為水流流速不同,產生了堆積面跟侵蝕面,流速快的那一側,讓水流切割形成了美麗岩層,卻因為砍伐樹林,這塊美麗岩層也連帶被腰斬了,現在這處有了片大草原,但沒了樹林,因為人的本位思考,在此樹朋友們也只能被犧牲了。
因人生命要永續成立治水園區,卻犧牲了自然的永續
因為要成立治水園區,園區內不能保留大樹,所以必須砍伐森林,陽光照射下的園區形成了陽性樹種生存的次森林,陽光照射下的水潭,在夏天水溫上升,不利原生淡水魚類生存,卻給了喜歡溫度高的外來種魚類及喜歡陽光的外來種植物生存的環境,雖說治水園區是兼具治水防洪、休閒遊憩及生態功能,但卻充斥著外來種的生態,影響到原生物種的生存,所以我認為治水園區可以保障人生存的永續,卻犧牲了自然生態的永續。
原始溪流的珍貴與魔力
相對於治水園區的不自然不永續,走過4號木造亭就進入原始溪流段,溪水在大小石縫間自然流洩,蓊鬱的原始森林壟罩著有水氣有負離子的溪流環境,走在其間溫度清涼舒爽、空氣清新,天然的溪流跟眾多的樹朋友把滿滿的水資源涵養住,這樣的優良環境自然吸引豐富的生物住在其間,喜歡潮濕環境的蕨類就有七十多種,在陽光較稀少的原始森林中,努力往上爬而長得更加茁壯發達的藤蔓植物,還有苔癬植物跟真菌,溪谷環境的指標植物等等,溪流裡有著原生的淡水魚、沼蝦、澤蟹、螢火蟲寶寶喜歡吃的螺貝類、水下是蜻蜓豆娘的幼蟲水蠆、水上是喜歡在流動水域巡弋覓食的蜻蜓及豆娘,種類眾多顯得多彩且充滿活力,還有溪流環境的青蛙,有青蛙就有蛇,夏日夜觀時還是可以感受到不亞於白日的熱鬧氣氛,生態真是超級豐富,有名作家曾說大溝溪猶如台灣的奧入瀨溪,只要放慢腳步融入其中還有自然療癒的效果,我早就誠服在他的自然魔力中了。
自然環境的園藝栽種如何改變?
唯一令我心痛的就是圓覺瀑布周邊的園藝種植,園藝植物自然是外來種,在永續的自然中蒙上了一層不永續,但是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認為美美的園藝植物是好的,並很感謝努力營造及維護多年的那位先生,現在只能想辦法和善地說服他們不要再把園藝種植範圍擴大,希望注入解說種子給予民眾正確的環境教育,慢慢地改變觀念,現在比較有利的說詞就是過多的園藝種植會讓螢火蟲的數量減少。
解說隊訓練過程與成效
基於本身對大溝溪的關愛,所以學校讓我負責大溝溪的解說員訓練我自然義不容辭,希望培育出跟我一樣愛大溝溪的解說員,因為喜愛所以會長期關心,會常去走動觀察,深入了解大溝溪的四季變化,愛自然環境的心可以感染民眾,也能帶給民眾環境教育的啟發,這是我在解說訓練中告訴學員成為解說員最基本的解說條件。
解說訓練終於在113年10月開始第一階段的解說規劃課程,接著在12月開始第二階段的解說訓練課程,課程中讓學員循續漸進的做解說練習,最後每位要通過一個半小時的解說實習,自己找親友來聽解說,最後給予評量與建議,14位學員在114年1月份完成解說訓練課程,也在2/20領到結業證書。
課程結束後學員也會分享後續去大溝溪的觀察,大溝溪解說隊有了隊長跟副隊長,並自己定調為大溝溪歡樂解說隊,期許以後解說也把歡樂帶給民眾,我也期望解說隊能保持熱絡交流,增加團隊情感的凝聚,繼續快樂共學,如果以後解說隊開始接導覽除了環境教育,也可以帶民眾做環境行動,比如清除外來種,希望能夠減少自然環境的不永續。
謝淑勤 社大講師/內湖社大大溝溪解說隊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