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流域論壇】2-3・碧湖公園生態修復—都市中的生態孤島

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2・醞釀內湖流域公民力—從解說到行動

2-3・碧湖公園生態修復—都市中的生態孤島

張嘉宏

海漁基金會生態講師
內湖社大–碧湖解說隊(籌)教練

生態孤島

    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社會長期共同生存與發展的野生動、植物物種的數量在急劇下降的一種效應。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佔用大量森林,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外,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分割了野生動物生態環境,形成眾多生態島嶼”,從而形成生態孤島效應

  因為隨著人類工業成長、經濟發展及都市不斷擴張下,造成自然野境面積銳減,同時愈來愈分散與破碎化。 雖然設有國家公園及相關保護區,但彼此之間卻各自孤立,有如島嶼般產生地理上的隔絕,特別是對於遷徙性的大型哺乳動物,常形成難以跨越的鴻溝(孤島效應),大大削減了原來保育的良善美意。

  內湖的碧湖面臨環湖步道加上公園四面環路,都市發展過程中水源已斷,水棲的動植物缺乏外界交流加上人為不當放生,長期缺乏科學調查及生態監測,致使生態孤島現象明顯。

  今年碧湖公園大整建的設計即將完成,也將進入施工的階段,我們有一些建議:

  ①延伸自然式湖岸(緩坡入水) ,增加種植台灣北部原生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提供動物更多棲地減少人的干擾

  ②以公民參與模式,製作更多人工浮島來增加鳥類、兩爬、淡水魚及蝦蟹微棲地又不會影響滯洪量,浮島因逐年編列預算製作達到水域面積的十分之一。

  ③開闢溼地區復育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區,做為人工浮島的種源庫,溼地區由碧湖抽水上來再透過原有的排水系統溢流回碧湖,成為碧湖的過濾器同時增加水體溶氧

  ④設立多功能空間做環教教室及志工休息區和工具室

  ⑤持續移除外來入侵種

  ⑥增加生態廊道,人與動物分流,減少乾擾溼地生態核心區的營造與維護公燈處至少有五個面向要做

  ①持續三年以上的動植物物種調查及監控.每年至少調查6次,瞭解物種族群狀況是否穩定存活、繁衍。

  ②棲地維護與管理,包括水的供應、水質保護、水流流暢。在植物生長過度茂盛時加以疏伐,植物太稀疏是進行補植.定期垃圾清除,蚊蟲生態防治.暴雨或颱風後的維護以及生態池周遭緩衝區的維護

  ③持續研究、調查、討論,作為生態棲地管理微調的依據

  ④讓有心參與熱心分享的民眾組成志工隊,定期為志工辦理增能課程、持續分享成果、舉辦展覽等等,讓志工未來能接手管理

  ⑤利用場域進行環境教育工作,和民眾互動,讓所做的,成為人們內心的價值選項

  因人工溼地生態區需高頻率維管,公燈處應逐年編列維管費用,或尋求企業贊助。若改設立生態溼地卻不維管任其自然演替將去其成為生態公園的環境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