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流域論壇】 3-1・從城市永續看大湖公園

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3・內湖流域生命力願景—面對不永續挑戰

3-1・從城市永續看大湖公園

林智謀

荒野保護協會汐湖連絡處負責人
內湖社大大湖解說隊教練

  努力讓台北成為文明的國際城市,永續議題將成為衡量的重點,大湖公園屬於防災公園,收容各種災難時期的難民,假設災難時期沒有自來水供應,大湖將成為區域最便捷的緊急用水來源,對於水體容量和水質,有賴即早規劃和平時的維護和管理,乾淨水質還可維持生物多樣性,這些都是永續課題。

 

壹. SDG6 淨水及衛生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湖水雖已沒有灌溉功能,但有涵養水資源,調節氣候和氣候災難的儲備功能,

保持乾淨水質也才能維持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和保種的基礎功能。

一.  危機

1.有兩處山上民生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公園

2.缺少活水流動旱季水質容易優養化原生大湖魚類對於水質要求遠超入侵種間接弱化原生魚類競爭力

3.污水缺少水生植物分解與吸收

.策略

現有地形條件引進大溝溪活水可善用水生植物污水處理水溝再導入

1.成為環境教育場域

2.落羽杉成畫入水域不需再砍氣根回歸原生態的自然教育

3.恢復平時導入大溝溪活水導水溝可營造早期埤圳景觀也能復育本地埤圳消失原生水生動植物 (如台灣蜆慈菇鴨舌、、、)

 

貳. SDG11 永續城鄉

  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為面對未來氣候變遷,人口密集的都會,需加強滯洪及抗旱的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

大湖不需要再花費公帑的傳統整治方式,重要的是提升其功能和定期維護。

一.  危機

1.      集水區水土保持不佳,每逢下雨湖水就黃澄澄,枯水期可見淤積嚴重,降低滯洪功

能。

  2.都市化過程不當的圍墾陸化規劃,從成功路興建到現代湖岸整治,一直在壓縮湖水面積與防洪功能。

  3.垂直水岸有民眾掉落危險,必須花費加裝視覺障礙的欄杆。

  4.步道與民眾活動區域設在第倫桃落果下方及落羽杉氣根絆倒危險。

  5.豪雨淹沒周邊道路。

.策略

  1.沉沙池只是末端治理,應積極從根源改善,可利用下雨期間觀測和紀錄,

    沖刷源頭與雨量分析,公部門藉此擬定集水區水土保持方案。防洪除了部分挖深水體,汛期前更積極清淤。

  2.可考慮較低漥填土區恢復為淺水濕地動植物復育區,尤其本地弱勢魚蝦避開強勢種大魚攻擊的庇護所,除了生物多樣性,同時增加水體面積,還可增加湖水涵養。

  3.民眾活動水岸改為緩坡生態工法。

  4.步道和民眾活動區避開或季節隔離第倫桃樹下。

  5.加強防洪控管。

 

.SDG15 保育陸域生態

  除海洋生態系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一.  危機

1.未分區管理,動物育雛區未區隔民眾干擾,也讓步道滿是糞便,需增加更多人力和

物力處理。

2. 棲地破壞,湖岸鑿深天然淺水域消失,涉禽無法自行覓食,白鷺鷥山大量鷺鷥消

失,淺水域水草和魚蝦螺貝消失,原生多樣性食物鏈瓦解。

     水岸水泥化,多樣性棲地消失。

  3.水域原生動物產卵育雛環境不佳也不足,很難世代延續。

  4.不當放生,強勢入侵種魚類、鳥類和植物,

    獵食原生種,掠奪食物和棲地,破壞原有特色生態平衡。

  5.水體污染包含釣客誘餌,民眾重複餵養,污水未處理,枯水期易優養化,導致原生魚蝦螺貝因此快速消失。

  6.周邊草皮缺管理機制,影響水土保持,沖刷入湖。

  7.清淤過程未有本土生態保育規劃。

  8.過度工程與水泥化的生態衝擊。

  9.修剪思維與民眾濫種干擾。

 10.民眾生態認知不足,容易產生傷害行為。

二.  策略

1.響應公園生態化生態調查與分區管理規劃復育區緩衝區與開放區

2.涉禽成為入侵種魚蝦天敵,鷺鷥也不需仰賴釣客餵養,包括成立專責單位包含救

傷。

3.規劃水鳥魚蝦繁殖棲息浮島與小島,並定期維護。

4.加強管理放生行為及移除入侵種活動

5.劃定開放垂到區與加強餵養管理

6.制定踩踏管理行動與緩衝帶步道設置

7.採用生態清淤保種規劃與分段清淤

8.工程規劃需考慮未來需求, 納入生態保育和文化保存評估

9.讓大湖公園成為尊重與共榮的自然教育場域

10.社區辦理導覽與保育活動與現場看板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