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俊

  「攀龍第十二世」的林秀俊,字茂春,號天成,又號成祖,乳名王。清康熙三十八(歲次己卯,西元 1699 )年閏七月十五日未時,誕生在「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卒於乾隆三十六(歲次辛卯,西元 1771 )年五月十四日午時,葬於「 里族庄 搭搭 攸山之平原 ( 今粉寮地區 ) 」 註 1 ,享壽七十三歲。祖父名日 火昌 ,字色,生八子 註 2 。養父「夜」 註 3 ,無婚配,過繼其長兄「族」一子(即林秀俊)。

  秀俊成年之後,在故鄉與宋氏(名蔭,諡慈惠) 註 4 結婚;育有一子,名海廟。在康熙末年,秀俊以弱冠之齡,胸懷大志,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到臺灣「淡北」地區,擔任通事和投入拓荒事業。之後,再娶平埔族擺接社潘氏(名蛤也霍,諡儉順) 註 5 為妾,生二子,名海籌與海文,計二妻三子。

  在臺五十載的歲月中,秀俊曾擔任過大甲、後 龍 和淡水諸社通事,負責「番社」與官府或漢移民間的翻譯、溝通等服務工作。由於通事職務之便,又再娶「番婦」為妻室;且三子中的次子和參子,是「番婦」所生,能全力襄助父親的事業,所以在「番社」荒埔 鏷 給漢移民承墾開拓過程中,林氏佔有極優越的條件,以致於「 田園、房屋到處散佈 」 註 6 著。

  從乾隆二(西元 1737 ,秀俊當年 39 歲)年二月,林天成(即林秀俊)、陳鳴琳和鄭維謙三人共同訂立的合約中 註 7 ,記載「 因康熙伍拾玖年合同陳夢蘭、朱焜侯、陳化伯公置北路淡水大加臘 (今臺北市區) 、八芝連林 (今士林區) 、滬尾 (今淡水) 、八里坌 (今八里鄉) 、興直 (今新莊、泰山、五股一帶) 等處五庄草地。其大加臘四庄經已節次開墾,惟興直一庄未暇整理,是以致外人有請墾之舉,而陳與鄭在廈,林在淡,不忍袖手,出頭招佃開圳墾耕,貼納餉課,仍與楊、許互控多年,一肩獨任… 」由此可知,秀俊於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業已與友人陳鳴琳和鄭維謙合夥「開圳墾耕」臺北盆地荒野。乾隆九年,與陳鳴琳和鄭維謙三人,將興直庄產權丈分後,秀俊自立「林成祖」墾號,開拓擺接庄、大加蚋庄和溪洲地區。為了全力拓墾擺接庄和應付巨額的大安圳土堤維護經費,秀俊家族,於乾隆中後期,逐漸將興直庄產權轉讓他人。

  在擺接庄的開拓範圍,是「 東至秀朗溪 (今新店溪) ,西至擺接溪 (今大漢溪) ,南至擺突突,北至武勞灣 」,涵蓋當今板橋平原的板橋、中和及土城一帶。日後,其家族也開發了新店安坑和內湖地區。

  《淡水廳志》水利篇中,記載著「 大安陂圳…圳長三里餘,一帶旱溪植樹。顧圳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自三叉河二甲九(今大漢溪土城媽祖田段) 至鴟鴞山下透九芎林引入大陡門至下分圳,寬二丈四尺,長十餘里。灌溉大安 寮 至港仔嘴莊等田一千餘甲。 」、「 永豐陂圳…圳長五里餘。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鑿石孔穿尖山,自暗坑口 (今新店安坑地區) 接引青潭大溪水流,至南勢角枋 寮 莊,灌溉田一百九十餘甲。 」和「 暗坑圳…長二里餘,與永豐陂毗連。業戶杜 (應為林姓) 登選 (海廟第四子) 等鳩佃所置。其水自青潭大溪引入,灌溉安坑莊田六十餘甲 」 。 又在苗栗後龍地區,也有「 貓裹莊圳…乾隆三十四年,眾佃按甲科派所置。其水發源於合番坪,在龜山頭築石壆以瀦之。由林秀俊分開圳道,灌溉田四百四十八甲 … 」的記錄。其中的「大安陂圳」、「永豐陂圳」和「貓裹莊圳」是秀俊在有生之年,經手規劃完成的。「貓裹莊圳」的開圳,和大甲德化社荒埔「 鏷 給漢人承墾 」的記載,也可佐證秀俊的墾荒足跡,曾出現在苗栗後龍和台中大甲一帶。

  在早期的拓荒過程中,水圳帶給農地無限的生機;可是,圳路的維護工作,是須要再投入更龐大的經費和人力管理,原因是昔日的建築工事,較為簡陋之法,且常遭受洪水損害之苦。大安圳多次的崩塌,致使林家所投入的巨資,無法回收,財務日益惡化,甚至典賣土地來籌款修圳!到了道光二十六(西元 1846 )年以降,秀俊的裔孫已無法支付此債務,遂將大安圳的經營權,轉讓給同是漳州籍的林本源家族;而自留部份田產,俟他日東山再起。

  舊時,秀俊家族於「擺接十三莊」 註 8 ,置有後埔、新埔、深丘和枋寮(今中和)等公館,負責收租納穀業務;另外在西盛地區,設立一座倉庫囤積穀物。林家三大房子孫,大房海廟(人丁較興旺,子孫尤多)居板橋後埔公館(開基祖厝),第二房海籌住新埔公館,第三房海文(人丁最少)居深丘公館。位於板橋市後埔街的「後埔館」,目前只保留「正身」磚造的舊建物和右翼護龍,呈現不完整的格局。板橋市國光路 197 巷 2 、 4 號「新埔館」,舊公館三合院式,已於十餘年前拆除;之後,民國七十七年改建為公寓式住宅群,設有「九鯉湖仙公祖」和「林成祖公館祠堂」。

  秀俊家族,在內湖地區開墾的農地,分布在內湖「新里族庄」,包含十四份、石壁潭羊稠、灣仔和粉寮等地區。林家設有「上公館」和「下公館」;「上公館」由大房子孫居住,原位於今日的國防醫學中心內,早期工兵學校籌建時,「上公館」被政府徵收後,已遭拆除。「下公館」由第二房子孫居住,原位於粉寮,即林秀俊墓園前方百餘公尺處,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市地重劃時,也剷為平地了。「上公館」的建築年代較為久遠些,內湖族人大部份居住在此處。當今,內湖地區秀俊的族人,是以大房海廟支系為主。海廟長子(即秀俊長孫)登墀的墓園,也位在內湖白鷺山南麓;墓園坐西北朝東南,其墓碑書刻「 金浦 皇清待贈太學生登墀林公墓,嘉慶癸亥 (西元 1803 ) 年修,二大房子孫立 」。今祖孫墓園,同時立於當年所開拓的土地上,朝夕與之為伍。

  據秀俊的大房第廿一世裔孫林鴻章表示,當年秀俊渡臺拓墾內湖荒埔時,身旁攜帶三尊神像保佑,一為當今的「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陳元光」,二是現在奉祀於板橋「新埔館」的「九鯉湖仙公祖」,第三尊乃「郭聖王」。

  傳說中的「十四份陂圳」是秀俊所開築的;參閱日治時期《臺北廳志》水利篇的記載,稱十四份圳是由十四份陂和公館陂所組成;兩陂面積二十 四甲 餘,可灌溉新里族庄附近一百九十 六甲 農地,創設於乾隆年間。明治四十(西元 1907 )年七月,劃定為公共埤圳。筆者獲得鴻章君所珍藏之署名「臺北廳」,郵寄給十四份圳「水圳管理人」林慶仲之傳喚單(明信片)資料,即可證明十四份圳的經營所有權,乃林家擁有。

  在秀俊眾多的裔孫群中,首推前交通部長林豐正(屬第二大房,第十九世孫),是其宗派下最傑出且具有高知名度的一位公眾人物;豐正曾服務過中國國民黨臺南縣黨部主任委員、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和中央黨部秘書長,民選臺北縣長、臺灣省民政廳長、臺灣省副省長和內政部長等職務。

  已故林清火 (屬第一大房,第十九世孫), 係昔日「十四份圳」管理人 (圳長) 林慶仲的第三子;年輕時代,曾當選 日治時期 民選的「內湖街庄協議會議員」,以及臺灣光復後,擔任過首屆湖興村長 。第廿一世裔孫林鴻基(清火長孫),曾當選過 臺 北市第四屆議會議員。

註 釋:

註 1 依據板橋後埔館林氏神主牌記載之生卒時辰;另神主牌正面書「 皇清 顯考 例 刺 授儒林郎 諡恭敏 林府 君神主,男海籌 承重孫登墀 杖期孫彤雲仝奉祀 」。

註 2 依據《攀龍林氏族志》影本中「肇基攀龍林氏乘譜次源流圖」系統表,記載:第十世日 火昌 (神主牌記載: 公乳名色諱 火昌 ,生于崇禎戊辰年 十一月十四日 未時,卒于康熙庚申年 四月十三日 丑時 ),生八子,其順序為族公、夜公、化公、忠孝、德公、政公、租公、權公。

註 3 依據民 59 年版《西河林姓族譜志》後埔林跳手抄本,記載:第十一世夜公…生于順治(清)十六年己亥(西元 1659 ) 五月十五日 吉時,卒于康熙六十年辛丑(西元 1721 ) 九月十四日 子時;享年六十三歲。待贈顯祖考名伯探林公一位神主。

註 4 宋氏生于清康熙四十年辛巳(西元 1701 ) 十月十五日酉時,卒于乾隆卅八年癸巳(西元 1773 ) 八月初九 日未時;享年七十三歲。

註 5 潘氏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戍(西元 1718 ) 正月十五日午時,卒于乾隆卅八年癸巳(西元 1773 ) 六月初四 日午時;享年五十六歲。

註 6 參閱《臺灣開發史研究》,頁 232 。

註 7 參閱《臺灣開發史研究》,頁 78 。(張廣福文件 3- B1-3

註 8 「擺接十三莊」: 1. 後埔莊、 2. 社後莊、 3. 新埔墘莊、 4. 員山仔莊、 5. 枋 寮 街、 6. 芎蕉腳莊、 7. 南勢角莊、 8. 柑林陂莊、 9. 火燒莊、 10. 員林仔莊、 11. 冷水坑莊、 12. 大安 寮 莊、 13. 籐 寮 坑莊;參閱《板橋市志》頁 70 。

參考書目:

1. 《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會史編纂小組編輯 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發行
民國 82.03 版

2. 《攀龍林氏族志》 手抄稿影本

3. 《西河林姓族譜志》 後埔林跳手抄稿影本 民國 59 年版

4.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 諸羅縣志》周鍾瑄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民國 82.06.30 版

5. 《臺灣研究叢刊 臺灣開發史研究》尹章義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民國 78.12 初版

6.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 淡水廳志》陳培桂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民國 82.06.30 版

7. 《板橋市志》盛清沂、吳基瑞編纂 板橋市公所出版 民國 77.10 版

8. 《漢聲雜誌 第 21 期》文 / 林惠正 頁 43-55 漢聲雜誌社出版

9. 《臺灣通史》連 橫著 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民國 68.08 影印版

10.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全一冊》黃典權、林文龍、莊永明、李國俊、邱正略編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民國 87.06.30 版

11. 《臺北市古蹟簡介》李乾朗著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印行 民國 87.11 增訂版

12. 《內湖庄庄勢一覽(全)》 內湖庄役場 昭和八年(民國 22 年) 11 月 1 日發行

13. 《內湖巡禮》文 / 黃明鐘 頁 3-17 臺北市立內湖高級中學編印 民國 86.05.28 版

14. 《走踏台北縣親近板橋》王淑慧主編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民國 88.04 初版

15. 《來去大安圳.回首大墓公》郭正雄、李汪燦著 臺北縣土城市公所出版 民國 86.04 版

16. 《寶島蒐古錄 第四集》林 藜著 臺灣新生報社出版 民國 71.02 再版

17. 《聯合報》文 / 雷顯威 民國 86.01.06 3 版

18. 《聯合報》文 / 施靜茹 民國 80.10.06 版

19. 《林清火老先生生平事略》文 / 林清火老先生治喪委員會 民國 7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