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新生流域 – 樣貌勾勒與議題指認

劉哲瑋,臺北新生流域網絡社群參與者

臺北市新生大排及東側系統,屬於市區重要的雨水下水道主幹線,其位置大致沿著新生南北路路廊以及東側沿安和路方向,此排水路徑所形成的集水範圍,由北到南涉及中山區、大安區、中正區、信義區等行政區,集水範圍約 20.8 平方公里。

新生大排長度約 6.5 公里的通廊空間,包含著排水系統、平面道路、高架橋、抽水站設施,另東側系統長度約 3 公里,包含排水箱涵與公園綠地、道路等,水路通廊至今的演變,也是臺北都市發展歷程的縮影。

都市化的基礎建設:排水系統、道路系統

新生大排的歷史,可追溯於 1933 年開始興建堀川排水路,並於 1942 年完工,成為當時都市往東發展的排水系統主幹道,爾後於 1988 年基隆河堤防興建完工,大排末端與基隆河之間設置閘門設施;由水路所創造的通廊空間,則因應車輛交通需求,沿線包含曾設置光華陸橋 (於 1971 年完工,並於 2006 年拆除)、拓寬新生南路而採取排水路加蓋工程 (1972 年完工至今)、設置新生高架橋 (於 1983 年完工啟用 並於 2009 年完成整修工程後使用至今)。

臺北新生流域文史地點與路線地圖
網址:https://goo.gl/maps/BM1KwtabJYzQRaU9A

城市轉型觀點下的水路通廊

近年臺北市逐步落實人本交通措施,包含拆除光華陸橋、新生南路設置公車專用道、新生南路人行道拓寬、新生南北路及高架橋下設置 Youbike 站點等措施;水環境的行動面向,則包含水利處於新生大排末端設置治水體驗園區、沿線街區內的水環境營造行動、推動市區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措施。百年前的排水路所形成至今的通廊空間,肩負著城市水文、交通路廊、道路綠資源等多種功能角色。

民間新生流域社群於 2023 年四月至六月籌辦系列活動,與中山社區大學、大安社區大學、雙連大溝打勾勾等流域社群單位合作,包含各段走讀與踏查、願景論壇與擺攤交流,並建立流域線上地圖及資料共筆文件,本次報告將分享近期已蒐集公眾提供的流域議題意見,面向包含:水藍圖計畫與降雨容受度、營造街區巷弄水環境、水質改善、環境教育類提案、新生高架橋交通無車化方案、水路沿線空間營造願景方案。

邁向 2033 水路始建百年,一起來分享您的願景觀點吧 !

臺北新生流域「觀點便利貼」✍ 線上填寫表單:https://forms.gle/5PimLP7aD4zE7bqy7

歡迎瀏覽歷次社區大學公民週與走讀活動,公眾分享的「觀點便利貼」網頁: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kxHp8RYvB-xcQe0RjKKeWbi3vWuoanQLto1zVfYXkYg/edit?usp=sharing

歡迎參與「臺北新生流域網絡」社群,我們持續推動:
(1) 彙整流域議題、當代資料、文史素材
(2) 舉辦各段踏查、拜訪活動、議題討論
(3) 發展城市水路的行動方案

Facbook Group 討論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82154450196478

社群共筆文件
https://g0v.hackmd.io/@chewei/xinsheng-water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