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單車路網夢…

假如有一天,我們帶著心愛的伴侶、家人或朋友,在內湖境內的道路上,很悠哉地到處騎乘腳踏車,沿途瀏覽著美麗的湖光山色外,並且觀賞到地方上富有特色的名勝古蹟美景;深信這一趟的單車之旅,必是多采多姿的。如此完美的畫面,難道這只是個幻想嗎?或則是未來有那麼的一天,有可能會實現嗎?看倌您認為如何呢?

 

攤開內湖區的行政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到佔地約全區60%比例的森林保護區分布著;在臺北市12個行政區裡,同時要擁有山丘、湖泊及大河流等天然美景,山水相映成趣,唯獨內湖區。在地人曾說過:「從前農業社會時,內湖的平地是種植稻子;今天的工商社會,已改栽種房子了!」確實今日的內湖平原上,已是高樓大廈鱗比節次的密布著,呈現一片榮景之貌。期間的交通路網,主要的幹道有內湖路、文德路、成功路、民權東路6段、舊宗路及堤頂大道等。綜觀內湖區的交通系統,乃依著丘陵地形多元的變化,道路線條曲折多樣;路幅小,流量大,是內湖道路交通窘境的寫照。

 

102年10月31日,內湖社區大學於「現代公民週」課程裡,安排一場「內湖自行車道願景論壇」,特別邀請中華民國單車推廣協會李詠嫻理事長、APPLE大蘋果單車隊程計源隊長、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交通安全推動委員會簡賜蒼主任委員、內湖社區規劃師曹連燊及港富里李安邦里長等5位貴賓蒞臨高見分享;會議中自行車道安全議題,均獲得出席來賓踴躍的發言。

 

自行車道願景論壇,係由內湖社大張芳德主任秘書主持。論壇一開場,張主秘即率先感謝出席的社區朋友;每個人都願意犧牲晚間與家人共度天倫樂歡聚的時光。為了社區、環保及健康議題,而相互激盪與分享經驗;他懇請社區夥伴們,對於未來內湖區是否可發展出更多的綠能交通方式;平時,少一點汽機車,多一點自行車。期待「友善的」都會交通環境,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可以早日付諸實現。

 

簡主委說明產生「交通問題」的3大要素,即為「交通規劃、交通安全及交通執法」;他提到規劃自行車道時,首先,應注意單車安全問題,最好不要跟汽機車混道同流,能有獨自的自行車專用道,最多只能跟行人同道。其單車道工程規劃,不要有安全上的死角問題,因有死角問題,常會造成車禍發生。其次,交通標誌、標線或標語,也是道路安全必要的設施。再者,個人單車裝備方面,尤其夜間騎乘時,更要車輛前後端裝設燈光、反光面板及輪框燈光,或身上配備燈光、反光物,衣物應該盡量亮麗、顯目易見的,方可避免車禍產生。另外,騎者個人的體能或交通臨場反應程度,也應多加訓練與留意為妙。

 

曹社區規畫師從規劃的角度思索,也分享他的高見;他認為內湖區有39個行政里,都有其各里獨特的道路巷弄,可委請專家小組詳加規劃軟硬體及現場會勘工作;之後,再將串聯一起,使其成為內湖區自行車完善的網絡系統。

 

程隊長建議在現有基隆河旁單車道水門出口處前方,豎立路線解說告示牌,引導民眾可以簡便透過告示說明,找尋到最近下一站正確的路線;因有引導介紹後,應可增加更多市民的興趣,而更有意願「一探究竟」。甚至有位來賓,也提出具體的建議意見,希望在單車路線右側邊緣,能加繪特有的「色線」,作為路線引導標識之用。

 

李理事長分析單車騎乘,「心情輕鬆,過程安全,休閒、運動兼顧」是最起碼的心願;單車安全需要個人自己負責,能多留意時,則要多加注意,盡量靠邊騎行,彼此能相互禮讓,好好的規範自我。另有參與者,也同樣地建議政府要加強宣導——建立開車族多禮讓單車族,單車族應禮讓行人之美德。

 

同樣是車友身分的安邦里長,也語重心長的呼籲交通安全的宣導教育,應從幼兒層級做起。單車騎士是需要隨時隨地檢視自己,以「交通安全」為重,不要違規騎乘,從自身做起,把自己做好。簡主委也認為「行人不是永遠最大的,行人還是要遵守交通安全規則。」

 

結伴成群,按圖索驥,迎風踩綠,歡笑聲飄盪於湖光山色的內湖單車道上,造訪社區公共藝術品及人文古蹟景點,喜悅、幸福感,油然而生。友善的交通安全網絡系統,不論汽車、機車、自行車或行人,彼此應該尊重禮讓,重視交通安全,營造一處新的節能減碳交通環境,如此這般「內湖單車路網」的美夢,是否成真?端賴公私部門,官員與民眾同心協力,一起打拼,應是指日可待吧!?

 

 

 內湖河濱公園腳踏車道

文•圖∕ 陳 金 讚 ( 內湖社區大學社區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