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垃圾山

文/ 陳子文 (禾拓規劃設計顧問公司 專案經理)

    2012年2月5日,買下了目前服役中的自行車,開始探索著臺北地區的河濱自行車道,家住在東湖的我,不論是出發或是回程返家,必定是接回南湖右岸河濱公園的自行車道,只是往往騎到接近南湖大橋的時候,原本筆直的車道,會突然來個大轉彎,在晚上的時候,有些陰陰暗暗且伴隨著某種難聞的氣息,直到前一陣子看到新聞,才意識到或許是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的緣故,也才知道內湖垃圾山,在今年即將成為一個全新的親水公園。

    到底內湖垃圾山在哪裡?說不定七年級生之後朋友連聽都沒聽過!

從南湖大橋到成功橋這塊蘆洲里地區,便是臺北市從過去到現在,每天處理市民產生垃圾的核心基地之一,里內為工業區,工廠林立,最大特色為內湖垃圾山及內湖焚化爐高聳大煙囪。由於鄰近高速公路以及基隆河高聳的堤防,這裡一直以來讓人有著邊陲地帶的感覺。

    從外面要往這個地區,不管是走路或是騎車,如果不是在地居民,大概會對如何進入這個地區而感到迷惑,由於鄰近東湖交流道,只要是上下班的尖峰時刻,車流量也大得驚人,光是要穿越交流道口,對人行來說,更是困難重重。蘆洲里地區,就像是被高架道路系統交錯圍起來的一個地方,目前為一住、工、商混雜使用之老舊工業區,長期以來因緊鄰垃圾山及焚化場等鄰避設施,整體環境並不是太好,生活機能也較不足,在全臺第一個掩埋垃圾的掩埋場,全國第一座焚化爐的背景下,垃圾山的清除與改造,提供了這裡一個蛻變的重要機會。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正進行著一系列的公園設計討論,從公園的定位、功能與應有的相關設施,到使用者的感受與管理維護的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內湖垃圾山即將轉變成公園使用的當下,或許大家可以想想看,這樣一個在地理區位及歷史發展皆具特殊意義的點位,除了提供市民作為親水公園、眺望101煙火等使用外,在環境教育與文化意涵上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第一個必須要解決的是可及性的問題,在新的公園設立的同時,對其周遭人本環境的再思考及規劃是促成市民安全且輕鬆前往的關鍵。再者,此地點從自然環境棲地、都市發展垃圾廢棄物的處理、歷史淘金發展等不同切入點來看,藉由適當生態棲息地或相關設施物的引入,便能提供與台北市其他公園完全不同的獨特意義,只是,這除了由專業者來構思外,市民的建議,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同顯重要!

    在這次將近16公頃綠地的釋放後,蘆洲里地區邊陲角色,將會獲得轉化,並解決長期以來環境品質低落、公共設施缺乏的問題,這樣一個全新的公園開闢利用型態,到底對這個地區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與想像,是值得期待;也更需要身為居民的我們,發揮各自的創意與想像,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來發聲,使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環境能夠更具創意與更加的美好。

內湖垃圾山未來規劃圖 (臺北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