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遶境記

文 & 圖 ∕ 陳榮富(內湖社大學員)

彩繪師傅一大清早幫忙家將作臉譜彩繪工作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全臺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字廷炬,號龍湖,唐河南光州固始人)的誕辰慶典日。目前,參與全臺聯誼會的開漳聖王廟計有86座,其中北部就有17座。今年適逢國曆3月30日,内湖「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在主任委員與各執事者熱心籌備下,廣邀各角頭寺廟諸神及陣頭計25支隊伍,共襄盛舉。遶境的目的,是藉著「神威」消除地方上的邪祟、疫疾,讓信眾過著四季無災、合境平安的日子。當天酬神慶典活動,從清早到夜間,熱閙滾滾,盛況非常。

     回溯清乾隆年間,開拓「内湖庄」的先民何士蘭和「新里族庄」的林秀俊為較大「墾首」。根據林秀俊的第21世後代林鴻章表示,林秀俊來臺墾荒時,隨身攜帶三尊神像: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九鯉湖仙公祖和郭聖王(又名廣澤尊王),今分別供奉於內湖、板橋和汐止。

     民國70年間,林秀俊的第八代子孫林山峰(前湖興里里長),提供粉寮「田寮厝」農舍一間,安座該神像敬奉。同年,籌備「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管理委員會,並擔任首屆主任委員。80年底,配合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該廟因而被拆除。目前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暫棲文德路22巷內現址;至於永久廟堂,也已在金龍寺旁興建中。

     此次遶境總指揮陳丙老先生熱心的協助,透過他的口述,才得以瞭解整個遶境活動的經緯;遶境活動從半個月前就開始籌備,由於尚無永久廟堂,只得延續去年,繼續在林秀俊墓園後方的空地,設立臨時性紅壇。丙叔親自擬訂整個遶境路線及協調業務,嚴格把關幾個關鍵時間點,諸如隊伍必須在八點半之後,才能從紅壇出發;上午十一點半前,隊伍上尖頂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會香和安排午餐。之後,在金龍路段整隊休息。下午六點前,遶境「聖公」本尊得要優先返回祭壇。之間會安排二處武身觀看酬神野臺戲,先是在灣仔土地公,後在臨時祭壇處。晚上7點15分以後,進行最後壓軸1,500斤的木炭堆,壯觀的過火儀式。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中庭聚集各地來訪的眾神明及信徒

     遶境隊伍要出巡前,先由掌「頭旗」者脚踩七星去穢除煞後,再陸續離開紅壇。而頭載斗笠的「報馬仔」就是遶境行列中,最前端敲鑼通報開漳聖王駕臨的人物,他還擔任整理隊伍的任務。報馬仔每件附掛物,都有其涵意;例如留燕尾鬍,代表他年長而德高望重;腰間繫上豬腳,代表「知足」;斜背長傘代表「常善」,一腳著長褲表示腳踏實地,另一腳穿鞋掀褲腳露出瘡疤,表示若不腳踏實地就是自揭瘡疤。信眾若能求到報馬仔所分發的紅線,據說可以尋到好的姻緣。

「報馬仔」於神明遶境隊伍前端,敲鑼通告及沿途分發紅棉線

     各地來的陣頭,排成幾百公尺長龍;所到之處,街道兩側虔誠的商家、住戶們,都備妥素果牲禮,鳴炮相迎,祈求神明保佑社區繁榮,家家户户平安順利。行進時,有些信眾們會與神明参(換)香並索取保平安的「保身符」。走在隊伍後端的就是供神明差遣使者──「家將」們,今年有24名家將,一大早天色未亮之前,就在紅壇旁禮請彩繪師幫忙「打臉」,他們除了分發小孩子的最愛食品「鹹光餅」(又稱繼光餅)外,並負責接送眾神像進出廟宇任務。

家將們沿途服侍神明及分發繼光餅

     說到「過火」,是道教中借火除穢祛厄、消災禳禍儀式;先經神明「點火路」,再由道士持咒符、撒鹽米,再藉助清淨火堆,開啟火門等待隊伍過火清淨。至於參加過火的信眾,必須事前禁葷茹素、不近女色,顯示過火的神聖性。進行過火時,先經手執黑令旗者「開火路」衝過火堆,再由信眾們扛著貼上兩張黑(水)符神轎,或抱著神像、令旗,神轎一頂接著一頂、信徒一個接著一個分別跳過炭火堆,把現場的氣氛帶到最高點,整個宗教慶典活動,在壯觀的「過火」場面後,圓滿落幕。

赤足扛神轎的過火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