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流域論壇】1-1・青碳—內湖濕地的復育之道

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1・前瞻內湖生態修復—從國際濕地復原觀點

1-1・青碳—內湖濕地的復育之道

方偉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內湖社大校務顧問

  「青碳」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結合了「藍碳」和「綠碳」的特性。「藍碳」是指海洋和沿岸生態系統,如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通過吸收和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減少溫室氣體的影響;「綠碳」則是指陸地植被,如森林和草地,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青碳」概念強調了這些不同生態系統在碳捕獲與儲存方面的協同作用,例如內陸的淡水草澤、溪流濕地,或是城市人工濕地、埤塘環境。淡水草澤、埤塘和溪流濕地的碳儲存數據,因為地區和生態系統類型而異。根據研究,這些濕地每年可以儲存大量的碳。例如,淡水濕地每年可以儲存約每公頃0.2至0.5公噸碳,而溪流濕地的碳儲存量則可能更高,取決於其植被在氣候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

  臺北市內湖區濕地,屬於淡水草澤和溪流濕地,例如大湖公園、碧湖公園、大埤頭、五分埤、大溝溪、內溝溪、金瑞治水園區等地,都可以進行青碳碳匯之環境復育建構計畫。

  環境復育計畫希望在復育這些重要生態系統,實現「青碳」保育目標。恢復青碳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濕地)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實現:一、植被復育:種植和保護原生種的濕地植物,這些植物能夠有效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二、棲地保護:保護現有的濕地棲地,強化生物多樣性,防止人為破壞和污染,確保這些生態系統能夠持續發揮碳匯功能。三、水文復育:恢復自然水流模式,以支持濕地的健康和功能。四、水質改善:通過減少污染源和提升水質,促進濕地植物的生長和碳吸收能力。五、社區參與:讓當地社區參與復育工作,協助進行科學研究,監測生物多樣性,以了解濕地動態並監測復育進展,提高公眾對濕地生態價值的認識與關注。六、政策支持:建議臺北市政府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和法規,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推動濕地復育和碳匯項目。七、科學研究:進行濕地碳匯功能的科學研究,建立碳匯量測方法學,為濕地復育提供科學依據。以上步驟有助於提高淡水濕地的碳儲存能力,從而減緩氣候變遷。

  這些濕地在碳吸存與儲存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增強碳吸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促進生物多樣性和水質改善。未來內湖濕地計畫應該要強化植被復育、棲地保護和社區參與活動,宗旨在提升社會大眾對於濕地生態價值的認識與關注。未來內湖濕地的成功復育,將有助於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為台北市民提供更健康和自然的生活環境。

【內湖流域論壇】1-3濕地權世界宣言—倡議自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臺北年會(內湖首倡)

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1・前瞻內湖生態修復—從國際濕地復原觀點

1-3濕地權世界宣言—倡議自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臺北年會(內湖首倡)

林明志

社團法人台灣零碳協會監事

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主任秘書

濕地權倡議從內湖流域開始

  內湖社大為落實2023年永續週師工學願景論壇中所提「優先復育內湖濕地願景」,因此持續推進濕地生態系復原,其中以「金瑞生態趣社團」的公民科學家角色之投入尤深。適值校務顧問方偉達博士所苦心籌辦的「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臺北年會」(以下簡稱「國際濕地大會」, https://sws2024.org/) 於2024-11-11起在臺灣舉辦。因此,校長特別邀請該社團指導老師徐昭龍博士前往發表論文,將金瑞濕地復原之個案介紹給國際並進行交流!

  在國際濕地大會中,內湖社大發現多項「公民」可培力投入的方向包括全球暖化之濕地碳匯解方、濕地變遷監測、城市濕地經營管理、公民科學家、濕地權世界宣言等。其中,尤以「濕地權」的觀念,最為國人所缺乏,而在2025年初華人網頁中幾乎沒有介紹「濕地權」的網頁。因此,內湖社大特別引介國際濕地大會的「濕地權世界宣言」來推動倡議,透過內湖流域公民及解說員的培力過程,使大家能夠建立濕地權的正確認知與流域公民素養。

  濕地,如你如我,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生命權的!都當得同等的尊重!濕地權世界宣言,在臺灣的接地氣,讓我們一起,就從內湖流域開始!

關於濕地權國際倡議

  透過濕地科學家學會(以下簡稱:SWS)會議和「SWS 氣候變遷和濕地倡議(the SWS Climate Change and Wetlands Initiative)」,一個包括濕地科學家、氣候科學家和律師在內的團體制定了《世界濕地權宣言》並提案,成立「SWS 濕地權倡議項目(the SWS Rights of Wetlands Initiative)」。

✦吾人呼籲:「賦予濕地合法權利,類似人類的權利」。這項倡議建立在諸多原住民族的知識基礎之上,此等知識「視自然為一個生命實體」。

✦吾人期許:「對濕地權利的普遍認定,將有助於減少濕地破壞」。而該倡議為增進原住民和其他社區之間的跨文化理解、尊重和合作提供了機會。

✦吾人認為:「宣言」是一個促進「人與濕地關係(the human-wetlands relationship)」典範移轉和重大變革的機會,這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濕地生態系的發展軌跡。

✦倡議論文:Towards 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Wetlands.

https://www.publish.csiro.au/mf/acc/MF20219/MF20219_AC.pdf

✦倡議連署:邀請公眾、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組織支持倡議

https://www.rightsofwetlands.org/sign

✦宣言全文:由於倡議網頁只有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因此特就國際濕地大會倡議文件(【濕地的權利】單張)及原文網頁,輔以臺灣用語之翻譯,以華文方式將「濕地權世界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Wetlands)」加以引介如下:

濕地權世界宣言(濕地權利的世界宣言)

  承認濕地對於「地球過程的健康運作功能」和「提供必要生態系服務」的必要性,包括各尺度氣候調節、供水、淨水、蓄洪、乾旱調適及風災預防。

  承認濕地對全世界許多人的精神或神聖靈感和信念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生活與濕地關係密切的「原住民」和「地方社區」,而濕地更提供了向大自然學習和了解的機會,進而支持科學理解和創新、文化呈現和藝術創造力。

  承認對濕地的依賴性。進一步認識到人類和自然界及其所有生物多樣性,都依賴於濕地的健康運作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惠益;並且濕地在全球氣候調節中所扮演重要角色。

  震驚的是:對阻止全球各類濕地的喪失和退化,現行濕地保育和管理方式顯然失靈。更令人震驚的是:「全球氣候不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正在加速,而逆轉這些趨勢的努力正在失敗。

  承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們歷經數千年來已認定:大自然或自然元素是有知覺的生命存有(living beings),並具有其固有價值和權利,此等獨立於其對人類的價值;並且原住民、地方社區和非政府組織一直在為全球認定大自然權利的運動做出貢獻。

  察覺並意識到濕地的持續退化和喪失,正威脅著地球生命之網的根本織構;而許多人的生計、福祉、社區生活和精神都依賴於此,特別是與濕地密切相關的原住民和地方社區。

  以最近對大自然固有權利的法律認定為指導,包括:哥倫比亞最高法院認定整個哥倫比亞亞馬遜地區為「權利主體」;透過毛利部落和紐西蘭議會達成的《蒂阿瓦圖普阿法案》(旺格努伊河索賠解決法案),認定旺格努伊河的權利和法人及生存人格;厄瓜多爾在世界上第一個在憲法中認定大自然權利。

  堅信認定世界各地所有濕地的持久權利和法人及生命人格,將使「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典範移轉,朝著更大的理解、互惠和尊重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可持續、和諧和健康的全球環境,以支持人類和非人類自然的共同福祉。

  進一步確信,承認所有濕地的權利和法人及生命人格,以及由此代表的典範移轉將提高濕地管理量能,以助於逆轉全球氣候不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困境。

  在此宣告所有濕地都是享有固有和持久權利的實體,這些權利源於其作為地球社區成員的存在,並應在法庭上擁有法律地位。這些固有權利包括:

①擁有「存在」之權利。(存在)

②擁有「存在於景觀中由生態所決定的位置」之權利。(位置)

③擁有「自然、連通且可持續的水文體系」之權利。(水文)

④擁有「生態上可持續的氣候條件」之權利。(氣候)

⑤擁有「自然形成的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或入侵物種的干擾,保持生態完整性」之權利。(生物多樣性)

⑥擁有「結構、功能、進化過程的完整性,以及在地球過程中履行自然生態角色的能力」之權利。(功能)

⑦擁有「免受污染和退化」之權利。(不受污染)

⑧擁有「再生和復原」之權利。(復原/恢復)

【活動資訊】內湖流域永續論壇 — 永續地方學發軔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5
2025年,內湖流域守護網絡啟程,推出首屆 「流域永續論壇」,宣告「內湖永續地方學」的嶄新篇章!此次論壇接軌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年會的前沿理念,結合全球濕地復育的成果,深入探討內湖區流域解說、生態修復及地方永續發展的實踐行動,展現「一金三川三湖」的獨特願景。
—————🍀時間地點
📅 活動時間:2025年2月20日(四)13:00-17:30
📍 活動地點:內湖社區大學(內湖路一段520號,捷運港墘站2號出口)
—————🍀報名資訊

即刻報名贈送<一起實現SDGs未來的17個夢想>一本!!
🎁 限量好禮:
前10名報名者,贈送《臺灣濕地誌》一本
💻 立即報名:
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09678f563e38c7e
🌱 加入我們,共同啓動內湖流域永續的美好未來!
—————🍀
🎯 精彩內容:
一、前瞻內湖生態修復
●青碳—内湖濕地的復育之道
●因一場天災後在都市裡所誕生的濕地一給了公民科學家更豐富的人生(金瑞濕地)
●濕地權世界宣言一倡議自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臺北年會(内湖首倡)

二、醖釀內湖流域公民力
●金瑞生態三部曲—内湖社大首支解說隊
●人與自然永續的大溝溪一涵育大溝溪解說隊
●碧湖公園生態修復一都市中的生態孤島

三、內湖流域生命力願景
●從城市永續看大湖公園
●永續白石湖之水時光記憶
●基隆河右岸內湖區守望一盤點水環境教育園區與鐵馬驛站潛力點
●從一金三川三湖議題盤點中望見願景—面對內湖不永續挑戰
—————🍀
📋 成果海報展示:
本次論壇將設置成果海報展示區,提供倡議或成果展示攤位,內容包括:
●大溝溪解說規劃地圖
●濕地權世界宣言
●臺灣濕地誌
(如需追加展示攤位請洽教務專員)
—————🍀
【解說隊教育召集】
本永續論壇,視為內湖社大各解說隊之「2025教育召集」,解說員報到核對更新解說隊造冊基本資料,並參加論壇後發放五小時解說員在職進修研習證明。
應召集之解說隊:
●內湖社大-金瑞解說隊(全員)
●內湖社大-大湖解說隊(全員)
●內湖社大-大溝溪解說隊(全員)
🌱 加入我們,共同啓動內湖流域永續的美好未來!
———————————————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5🍀
———————————————
💫內湖社大永續力專網💫 https://vocus.cc/salon/nhccsdgs
💫內湖永續力交流小站💫 https://www.facebook.com/nhccsdgs/
💫內湖地方知識專網💫 https://www.renewal.tw/nhlocal/
———————————————
—————標籤
SDG3/4/6/11/13/14/15/16/17
內湖社大 流域公民 內湖流域守護網絡 一金三川三湖
濕地 青碳 碳匯 復育
濕地權 生態系復原 生態修復 生態創生
議題 社團 活動 論壇 永續學用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5🍀

內湖流域學校永續論壇

2025內湖流域永續論壇(入口網頁)

◎論壇時間:2025/2/20(週四)下午時段 13:00~17:30
◎論壇地點:內湖社大(內湖高工內—文湖線捷運港墘站2號出口)
◎費用:免費
◎名額:80名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09678f563e38c7e

◎大會手冊:下載網址

◎論壇議程:如下(可點選連結至議題分頁進一步參閱)
1・前瞻內湖生態修復—從國際濕地復原觀點
1-1・青碳—內湖濕地的復育之道
  分享人:方偉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內湖社大校務顧問
1-2・因一場天災後在都市裡所誕生的濕地—給了公民科學家更豐富的人生(金瑞濕地)
  分享人:徐昭龍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兼總幹事・內湖社大金瑞解說隊教練
1-3・濕地權世界宣言—倡議自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臺北年會(內湖首倡)
         分享人:林明志 台灣零碳協會監事・內湖社大主任秘書

2・醞釀內湖流域公民力—從解說到行動

2-1・金瑞生態三部曲—內湖社大首支解說隊
  分享人:游新志 內湖社大金瑞解說隊隊長
2-2・人與自然永續的大溝溪—涵育大溝溪解說隊
  分享人:謝淑勤 社大講師・內湖社大大溝溪解說隊教練
2-3・碧湖公園生態修復—都市中的生態孤島
  分享人:張嘉宏 海漁基金會生態講師・內湖社大碧湖解說隊(籌)教練

 

3・內湖流域生命力願景—面對不永續挑戰

3-1・從城市永續看大湖公園
  分享人:林智謀 荒野保護協會汐湖連絡處負責人・內湖社大大湖解說隊教練
3-2・永續白石湖之水時光記憶
  分享人:林翠娥 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內湖社大白石湖解說隊(籌)教練
3-3・基隆河右岸內湖區守望—盤點水環境教育園區與鐵馬驛站潛力點
  分享人:陳建志 台灣永續聯盟理事・內湖社大基隆河內湖解說隊(籌)教練
3-4・從一金三川三湖議題盤點中望見願景—面對內湖不永續挑戰
  分享人:唐炘炘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內湖社大AI數位志工隊PPGIS組(籌)教練

【活動資訊】美好公園及單車道一起來 永續內湖新工程AI采風坊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4🍀
👉立即報名 https://reurl.cc/0dzqKb


我的美好生活,是健走,還是釣魚,還是騎單車🚴,讓想望倘佯在內湖森川里湖之美中。就在「碧湖公園」、「內湖運動公園」、基隆河連結捷運站之「自行車步道」新工程啟動前,採錄不永續所在📷。
體驗用 AI 書寫永續願景,一起寫下公園及步道新風貌的美好生活想望,進而育成 AI 融入采風創作和永續社造的技能,讓數位公民科技串起愛鄉愛土的地方認同感。✒️
—————微課程🍀招生中
讓AI帶您書寫美好想望
【美好公園及單車道~永續內湖新工程AI采風坊】
—————微課程🍀報名表
✦免學分費✦但第一堂課需現場繳納出席保證金500元。(按結業方式領回保證金)
—————🍀課程時間
8月12日(一)08:20-11:00(戶外)
●實境採錄~碧湖公園采風
8月12日(一)13:00-15:40(室內)
●公民科技報導文學~PPAI書寫及PPB共筆
8月19日(一)08:20-11:00(戶外)
●實境採錄~內湖運動公園及自行車步道采風
8月26日(一)13:00-15:40(室內)
●公民科技報導作品~共筆部落格成果地圖呈現
✦室內上課地點:內湖社區大學(內湖路一段520號)
✦室內集合地點:請詳見網路報名表。
—————🍀課程師資
張錫塒(社造導師)
.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新北市濕地故事館經理…
.國際水利環境學院專案經理、國際青年星拾力協會常務理事…
陳建志
.社區大學微笑單車、水水內湖-北北桃竹苗彰六城微笑美好溪行等課程講師、中山魅力河川社講師…
.基隆河內湖解說隊教練、基隆河流域守護聯盟召集人…
張嘉宏
.內湖社大親子釣查局等課程講師…
.碧湖解說隊教練、2020碧湖移除外來入侵種琵琶鼠活動發起人…
陳宣靜
.社區大學生態旅遊、地方學PPGIS等課程講師、南港公民新聞社講師、創生曉時善陶學社總社長…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林伊克
.社區大學數位社造、臺北湖考察趣、流域永續地方學PPGIS等課程講師…
.曾任行政院青輔會資訊服務青年志工行動網主持人…

預約親水城市 2023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暨見學/公民記者報導

公民記者:小柚子報導

 一年一度的基隆河流域守護論壇,8月19日在內湖社區大學舉行,今年的主題是預約親水城市,有近20個合辦及協力單位,見學路線含跨台北市及新北市共6個行政區,特色從古蹟走讀、藝術聚落、水域文資踏查、城市水路營造、陂圳生態觀察、河域通勤綠廊、龍舟獨木舟體驗及溪流變遷等。希望透過公私部門與民間的對話,持續堅持為基隆河發聲。

       基隆河流域守護聯盟召集人陳建志老師說: 2010年我們就開始有舉辦,一年一度的基隆河守護論壇,作為一個我們民間跟公部門一個對話的一個,算是一個定期的溝通平台,來拉近彼此的一些共識,或有時候我們也會邀請公部門來做一些報告,讓民間也了解公部門目前的一些施政。

       內湖社區大學校長張芳德說: 河川是城市之母,我們很榮幸說可以讓大家一起聚集在一起,來討論這樣一個關注河川的議題,活動研討會開始之前,其實我們在雙北整個同時展開了11條的走讀的路線,那我覺得這是一種喚起民眾,來親近河川的一種方式,大家親自地走到河川裡面 河川旁邊,或者去感受這個河川的生態環境,以至於我們可以知道去想像,我們下一步可以為這條河川可以多做一些什麼。我們今年的主題喔,我們是小河流域的問題,所以非常多的地區的這個有關於河川工作的團隊,也都參與到這一次研討會的內容,我們相信今年的河川守護論壇結束之後,必定可以為我們整個基隆河流域,這樣子的一個守護的工作帶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同時我們也非常的高興雙北市府的同仁們,這一次也非常多的同仁來參與,未來怎麼樣喚起公私協力,一起來推動整個河川的守護工作,是我們未來更多努力的課題。

       中山社區大學副校長翁繩玉說: 中山社大對於河域的守護,會從人文地產景幾個角度來關注,當然我們希望在河域的守護是社區的力量,加上整個所有議題的加入,能夠從所謂SDGs全球思考 在地行動,然後能從基隆河來出發,那麼這是這些年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我們也希望實地的踏查,能夠激起所有的居民或者市民,在地參與的一個共識跟概念,然後透過學校的一個課程 活動以及整個的一個規劃,能夠讓基隆河守護,成為真正的除了議題之外的一個行動的力量。

      期盼透過基隆河論壇的平台,建立民間與公部門定期的交流對話,持續推動流域巡守、水質改善、生態保育、親水環境及低碳生活的落實,共譜一個流域美好的生活環境。

         公民記者 小柚子 台北採訪報導

 “河”好
  作者:張錫塒
  日期:2023.8.18

  水泥與河流和好
  森林與河流和好
  單車與道路和好
  小魚與河流和好
  鳥與樹和好
  昆蟲與果實和好
  泥土與池塘和好

  水圳與都市和好了嗎?
  人與蛇和好了嗎?
  松鼠與鴿子和好了嗎?
  白尾八哥與麻雀和好了嗎?
  枯葉與吹葉機和好了嗎?
  藍鵲與蟾蜍和好了嗎?
  渡船頭與水閘門和好了嗎?

從小河治理看生態永續與文化保存

內湖松山、南港、汐止社大 自然學程講師

荒野保護協會 汐湖連絡處負責人

2023年基隆河守護論壇 小河域治理議題召集人

前言

    小河流域不僅是物種基因寶庫,也是常民生活的場域,

護岸工程若使用大量筆直水泥來建造,雖然有效防止了土壤流失

卻破壞了流域生物的棲地和生態廊道也消滅在地水岸文化資產。

觀察野溪整治 水涵養變少滯洪功能變差物種變少水質變差

缺乏在地感情、、、,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追蹤觀察比較,

市府需要落實施工前後的調查和檢討,因為民眾的冷漠和認知不足,

看似美侖美範的河岸,配合政府扮演溪流殺手,一條條的「溪流」開腸剖肚,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甚至正在斷絕許多物種的後代。

壹、特色自然景觀消失

    ․ 溪流曲折寬窄拉直變水溝

    ․ 石壁潭或石門景觀破壞

    ․ 河道變窄, 低灘青青河畔草消失

貳、原生態消失

    水岸植栽營造鳥語花香,蝴蝶飛舞的社區,優先考慮在地容易維護的品種,觀賞植物、蝴蝶食草和蜜源植物、誘鳥植物、民俗植物、

   在地原生水岸植物、、、。

  1. 棲地體檢

    ․ 以水體為家的動物

    ․ 以溪岸為家的動物

    ․ 以濕地為家的動物

    ․ 以箱涵為家的動物

    ․ 熱點管理

  2. 基因交流陸橋

  3. 洄遊廊道

  4. 繁殖廊道

  5. 飲水路徑

6. 流域維護管理

  7. 污水處理規劃

  8. 防汛抗旱設施

參、文化資源消失

   文化地景消失,喪失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

原有河岸被溪水雕塑的地形景觀及生痕化石、黃蠟石、、、完全剷除,

    穿上外來石塊。

在地水岸文化,在制式規劃下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和北方宮殿式的建築。

  1. 在地特色地景:石碇、古圳、古橋墩、、、

  2. 水岸文化:港口、渡口、水岸人家、水車、取水碼頭、洗衣、

     捕魚、放牛、、、

  3. 流域產業:樟腦、染布、煤礦、線香、玻璃砂、、、

總結

1. 小河治理需跨域討論

    工程規劃將增加生態及文化層面的友善設計,

由生態專家盤點生態熱區,文史專家盤點特色文資,

成立監督平台也可以邀集生態界、文化界與工程界共同討論,

能讓流域設計更永續,讓我們的城市更邁向文明。

2. 小河流域整治評估與復育

․ 生態復育與永續:恢復被人類破壞的物種熱點棲地,

    例如:蟲魚、蝦蟹、螺貝、龜鱉和鳥獸。

     達到生態永續生存與利用,

    例如:吃農業害蟲的蜻蜓、螢火蟲、青蛙、燕子、蝙蝠、、、,

          魚蝦貝類水產利用以及背後完整的食物鏈。

․ 文化保存與活化:以工程手段保存或營造文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