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10大特色建築」x「內科之最」

「內科10大特色建築」x「內科之最」

「內科之最」最早進駐的企業總部──台達電子企業總部瑞光大樓

 

 

 

 

 

 

 

 

圖/取自維基百科

˙內科之最──最早進駐的企業總部

˙2005年獲經濟部頒發「節能績優廠商辦公大樓獎」

˙2007年榮獲台北市「金省能獎」工商產業組第一名。

˙2014年獲內政部EEW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

【繼續閱讀】

「內科2.0&內科之心」──內湖科技園區的未來發展

「內科2.0&內科之心」──內湖科技園區的未來發展

「內科2.0計畫的起跑,不僅是大內科升級,也事關產業的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契機,以及內湖乃至臺北城的大躍進。」

內科的轉型與擴展迫在眉睫,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在進行的通盤檢討後,為因應內科下一階段發展的需求,及整體都市發展的規劃考量,在協助園區企業接軌全球產業前題下,研擬了提升園區生活機能3大策略,盤整出台北市市有的6處基地,訂定4大產業主軸與結合3項配套基礎設施,自105年啟動「內科2.0計畫」。

【繼續閱讀】

「臺北矽谷?臺北超級金雞母!」──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現況

「臺北矽谷?臺北超級金雞母!」──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現況

臺北市新崛起的地標──內湖科技園區,象徵著臺北市高科技時代的來臨。

「内科」從違章工廠林立到營收破兆,超越「竹科」成為臺灣最大科技園區的歷程,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還有媒體更以「黃金傳奇」來形容。這是第一個由民間投資及政府放寬產業進駐而發展出的「都會型高科技園區」,園區內資訊、通訊等策略型產業、企業營運總部、研發中心及餐飲、金融等多元支援性服務業林立,是個結合資金、技術與人才的科技重鎮。對一座像臺北市這樣,建城已經超過120年的城市來說,「內科」的存在與發展,不只是科技力量帶動經濟奇蹟的象徵,更是城市歷史的大幅躍進!

【繼續閱讀】

「一場美麗的意外」──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歷史

「一場美麗的意外」──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歷史

過去,國內媒體經常用「意外」兩個字,來形容「内科」從無到有的過程。

「內湖科技園區 (簡稱内科)」在臺北市政府最原始的規劃中只是個輕工業區,卻因擁有便捷的交通網絡和臺北都會區的優質人力等條件作為後盾,很快地吸引了高科技產業的目光以及國内外大廠的進駐。「内科」的蛻變,令臺北市政府始料未及,更讓原本的輕工業區,成功轉型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科技園區。

【繼續閱讀】

內湖科技園區簡介

更名於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臺北內湖科技園區」,其前身,即是「內湖輕工業區」,係包括粉寮、港墘、洲仔及北勢湖舊地區;區域內,曾有港墘、北勢湖兩處老街市。其園區範圍是行忠路、舊宗路二段、堤頂大道二段、內湖路一段、港墘路及瑞光路之間,面積有一四九.七二公頃。

【繼續閱讀】

白石湖社區

白石湖社區

對大多數的內湖人來說,若是問到「白石湖社區」在哪裡?答案都說:「不知道」;但是,提到「碧山觀光草莓園」,則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社區朋友,是相當瞭解它的地理位置,由此可知,「碧山觀光草莓園」的名聲,遠勝於「白石湖社區」。「碧山觀光草莓園」是位在「白石湖社區」內。白石湖社區的行政隸屬為碧山里第1,2,3鄰,設有戶籍的住民為151戶491人(2010年10月底資料);是內湖區最北方,且為最高海拔(約250至450公尺之間)的社區。

【繼續閱讀】

內湖觀光草莓園

主要園區有二處,其一是碧山路38-49號之間五戶,其二是大湖街137、206號二戶。民國七十二年,成立的內湖草莓園班,係由內湖區農會所輔導推廣的。七十三年元月廿八日,於碧山里首度正式開放觀光採果。早期有二十餘農戶,共同栽植面積五公頃餘園地;至今,只餘下八戶農友繼續栽種。草莓採收期為每年的十二月至翌年的五月止,提供野趣嘗鮮採果樂。

【繼續閱讀】

產業演替–從水牛變滑鼠

最早時期,先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人傍水而居;土地的利用,則是簡易的雜作(如種植地瓜、甘蔗等)、飼養牲畜和提供獵場。清康熙中葉至乾隆年間,漢人陸續前來租園墾荒;同時。亦找尋水源,闢建灌溉圳道、陂塘,大部份的平原,被闢為「水田化」;滿田金黃色的稻穗,即是先民汗水的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