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份憶往

文∕曾林雪(內湖社大國畫進階班學員)  圖∕陳金讚(內湖文化史工作室)

    昔日的「五份」,就是當今的「東湖」地區;它原是ㄧ個純樸的鄉村,四周除了基隆河、丘陵、陂塘、溪流、道路和運煤輕便道之外,就是散落在各角落的平房和稻田了。這裡的村民大都是以農業為主,還有打零工和當礦工的族群,大家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無爭的農村生活。

內溝溪巡禮

    每年農曆的2月15日,是「五份」的迎神大會,每次都會請天上聖母、保儀大夫、開漳聖王、公館武身等眾神,前來遶境,祈求闔家平安;當天,鑼鼓喧天,龍獅陣、七爺八爺、公揹婆等眾多陣頭,還有隨行在後的信眾,邊走邊施放鞭炮,熱鬧非常。村民們也都備有豐盛的祭品香案,虔誠的迎接神明的到來;夜間,家家戶戶都有筵席,邀請親朋好友餐敘,酒足飯飽之後,則安排欣賞野臺戲。

    另外一次是每6年一次的地方民俗盛會──農曆10月15日的年尾戲,在地人稱「殺豬公」;當天,會選個吉時,邀請道士主持祭拜科儀,村民也都會把殺好的豬公及牲禮祭品,帶到神壇來,構成一個非常熱鬧的會場。當祭儀完成後,村民剖開豬隻,再細切成一條條狀的豬公肉,分送給親朋好友。

少見的內溝傳統民宅

    當煤礦業興盛時,「五份」火炭坑(安泰街內)的聯豐煤礦,鋪設一條運煤炭的輕便鐵道,每天有好幾十臺次的運煤車,穿越五份吊橋到南港火車站的儲煤場,絡繹不絕的奔駛著。這條鐵道不僅是運煤使用,同是「五份」人搭乘至南港趕集的輕便車輛。

叭嗹舊煤礦區事務所遺跡

    村民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除了輕便煤車、腳踏車及步行外,也有多數人是全靠渡船方式;渡船擺渡員,風雨無阻、終年不歇的工作。偶爾,也會看到行人步行五份吊橋;每當看到行人與煤車相會在吊橋上時,總是為他們的安危提心吊膽的。記得我也有一次走上吊橋慘痛的經驗,當時是因為在找不到推煤車工人的情況下,也不想再回頭步行改搭渡船,才硬著頭皮行走吊橋。剛走不久,也許是橋下有竹林子的關係,並不覺得害怕;可是,當走到河道上方時,兩腳就開始發抖了,眼睛不敢向下俯看。在這種進退兩難之下,唯有鼓起勇氣再向前行了。再走不遠處,又有一座小橋,卻讓我的雙腳再次發麻,不敢徒步前進,只好用狗爬式的「四腳」行進,是ㄧ件又糗又難忘的過橋記。

    「五份」地區經過都市重劃工程,小山丘、田園、平房都被夷為平地了;運煤輕便鐵道、吊橋在煤礦業沒落後,就不再使用。船渡也因有51、53號公車營運時,就停擺了。當政府把土地重劃好之後,就有公寓、高樓大廈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的矗立在每條街道的兩旁。由於社區逐漸的興盛,人口也迅速的成長,康寧路三段、東湖路及康樂街一帶,已形成社區的小商圈了。

    被都市重劃後的「東湖」地區,每年的迎神大會改為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舉行,熱鬧的氣氛,不亞於昔日,可是宴客的場面已不復在了;至於「年尾戲」則照舊,但是再也沒遇到殺豬公的人家,宴客也是寥寥無幾,這顯現人情味在工商社會中被淡化了。位於東湖國中北側的七星生態公園是舊時的五分陂塘;「五份」地區南側的基隆河,也在截彎取直整治工程後,被綠化成一條美觀的親水河道,不只提供行人散步,也是單車族來往奔馳的堤外運動車道;今在河道北岸,可目睹歷史建築物,那是「五份」今唯一留下的吊橋橋柱,更是「五份」地方產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歷史建築物–五份吊橋橋柱

     如今的「東湖」雖然沒有大都會的繁華,卻是人人嚮往居住的地方,不僅依山傍水,寧靜舒適,交通在十幾路的公車下十分的方便,還有便捷的「文湖線」,也在「東湖」發揮捷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