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內湖 記憶戶動

文/巫秋燕、鄭同晟、林基正、蔡美怡 合撰 (內湖戶政事務所職員)

圖/內湖戶政事務所提供

因為有記憶,我們擁有了可以堆疊的智慧與知識

因為有記憶,我們有了過去、現在與未來

名字,是對人的記憶

地名,是對地方的記憶

我們依著名字去記憶週遭的人

也依著地名去記憶該地的風情

而檔案,是對人事物的記憶

它記憶著芸芸眾生的樣貌

也記憶著我們在某個時空中曾發生過的故事

在這裡,我們要告訴你

關於內湖的記憶

在你的記憶中內湖是什麼樣子?

有人說~內湖就是橋很多啊

有人說~內湖就是內湖科技園區

有人說~內湖再過去就是汐止啦

每個人對內湖的記憶都不盡相同,

有人選擇用地形來記憶內湖,

有人選擇用科技發展來記憶內湖,

也有人選擇用地理位置來記憶內湖。

而你~

是用什麼來記憶內湖呢?

  內湖,一個好山好水、景致優美的地方,近期更逐步發展成科技的重鎮,面對這樣的變遷,身為內湖的居民,每天在內湖工作、經過的都會人,對於內湖的印象究竟是什麼?

     這是我們所好奇的?也是想要讓大家思考的一個開始……

     於是,配合這次社區大學所舉辦的內湖百年文化特展,我們以戶政的方式,結合內湖的人、名、戶三面向,來告訴大家我們記憶內湖的方式,而你們,是用什麼方式在記憶內湖呢?

從「人」的面向記憶內湖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所以,要認識一個地區的背景文化,「人」是最好的切入角度,就讓我們一同從曾經在內湖活動過的「種族」、對內湖貢獻良多的「名人」、以及可呈現歷年人口變化的「統計」圖表,3個面向,再細看我們所熟悉的臺北市後花園──內湖。

一、多元種族知多少

  日明治39(西元1906)年迄今的戶籍資料中,即可看出族群多元性,如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的「種族」欄,註記各種族群;光復後戶籍資料的地址、記事欄,分別記載戶籍地址、重要記事(如原住民身分,遷入原因等)。內湖曾經有平埔族原住民、漢族先民、日本人、戰後隨政府來臺的大陸居民、花東阿美族原住民、越南僑胞等族群居住過。

     民國63年內湖解除禁建後,住宅區紛紛設立,吸引大量臺灣中南部居民進駐。近年來,領有定居證或取得我國籍的外國人、無國籍人、香港澳門居民、大陸地區人民的人數,日益增多。民國99年,內湖就有226位外國人及無戶籍人民,107位大陸地區人民及香港澳門居民申請初次設籍戶籍登記。

二、內湖名人報你看

●  林秀俊

    擔任「番社」,與官府或漢民間的翻譯、溝通等通事職務,並投入拓荒事業。

●  何士蘭

    何士蘭遠渡重洋,前來士林、大直與內湖拓墾。

●  郭華讓

    首任日治時期內湖庄長。對內湖整體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貢獻良多。

●  游彌堅

    民國35年接任臺北市第2任市長,政績昭然;卸下公職,熱心公益。

●  林老英

    臺灣光復後,任職內湖國校(今內湖國小)校長。民國53年告別42年之久的杏壇生涯,作育英才無數。

三、人口統計看內湖

  民國36年,僅有11,597人口數,民國72年,首次破十萬人口數 (109,540人),短短7年時間,立即進入二十萬人口數 (民國79年,207,525人)。民國99年底,27萬245人設籍,僅次於大安區、士林區。特將民國36至99年間內湖歷年變化,簡述如下:

男女比例

  民國85年,首度出現男性少於女性現象,之後差距更逐年拉大。民國99年,男女性比例為93:100。

每戶人口數

 每戶人口數從民國三、四○年代,約5人;五、六○年代,約4人;至七、八○年代,已降至約3人;九○年代,更低於「家」的基本組成人數──3人。民國99年每戶約2.7人。

人口成長率

  民國99與36年相較,成長22.30%(約23倍),幾乎年年成長。

     此外,內湖區戶政事務所保留著民國36年至今的各類統計報表。從這些報表,除看到每年人口成長變化外,還可看到歷史歲月痕跡。

     內湖在民國六、七○年代因解除禁建,使人口激增外,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內科園區的發展、內捷提案通過、金龍暨民權隧道的通車、民權大橋等聯外橋樑的竣工等建設,及各地商圈的興起,如湖光商圈、舊宗路一段大賣場商圈,以及銀行、傳播媒體、三總的進駐等,也促使人口移入,連帶加速內湖的經濟發展。

     「內湖」這個名字,已在「湖光山色、好山好水」美麗本質外,披上了充滿現代化、科技化的外衣。近年來許多知名人士、演藝人員、企業人士紛相遷入,更使「內湖」聲名遠播。

從「名」的面向記憶內湖

     名字是個人的表彰、記憶的開始,而檔案是記憶的呈現。依姓名條例,我國國民以戶籍登記姓名為本名,因此出生、改名時,都要到戶政機關辦理登記。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與名字相關的戶政檔案:

一、國人熱門姓名:

     根據內政部99年7月統計,國人男性常見姓名依序為志明、家豪、俊傑、建宏、俊宏、志偉、志豪、文雄、金龍、正雄。國人女性常見姓名則依序為淑芬、淑惠、美玲、雅婷、美惠、麗華、淑娟、淑貞、怡君、淑華。

二、內湖區熱門姓名:

     經比對臺北市10大常見姓氏(陳、林、張、李、黃、王、吳、劉、楊、蔡)及戶役政資訊系統,計算出國人10大熱門姓名在本區的排名,男性依序為建宏、家豪、俊傑、志豪、志明、志偉、金龍、俊宏、正雄、文雄;女性依序為淑芬、淑惠、怡君、美玲、麗華、淑貞、淑華、美惠、淑娟、雅婷。

     另外您可能不知道,名字在不同的世代,也有不同的流行,甚至會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

三、各世代男性熱門名字

     民國19年以前流行取名金水、金生、金龍,20年代到30年代變成正雄、武雄、文雄;40年代最多的是金龍、進財、榮華;50年代以後「志」字輩崛起,50到70年代流行的志偉、志明、志成、志豪、志宏、志中、志強等都很常見;在民國70年到89年拿下冠軍的是家豪;民國90年以後則是以承恩、承翰、冠廷、冠宇等為大宗。

四、各世代女性熱門名字

     早年以「秀」字輩及「玉」字輩獨領風騷,從民國29年以前的秀英、玉蘭、玉英,到30年代的秀英、秀琴、美玉,再到40年代的秀琴、秀美、秀英,其中只有麗華在40年代突圍拿下冠軍。之後「淑」字輩崛起,50、60年代以淑芬最為熱門,美玲、雅惠、淑惠、淑娟、淑貞等緊追在後;70、80年代由雅婷跟怡君穩坐第一、二名,近年則以宜蓁、欣妤、詩涵等較為流行。

     以上的名字是不是都很親切呢?如果想要換個名字,要怎麼辦理呢?

五、改名沿革知多少?

     早期想要改名相當困難,日治時期改名甚至還要經過地方官許可!

     民國42年3月7日姓名條例施行,依原條例,如果僅是不喜歡原來的名字,並無法改名,於是54年姓名條例修法,新增了「命名文字字義粗俗不雅者」,也可以申請改名,以一次為限。不過改個名字還是要跑好久的公文,很不方便。

     後來陸續放寬規定,自民國90年起,「命名文字字義粗俗不雅或有特殊原因者」,都可改名二次;不過如果是未成年人,第二次改名要到成年後才可以。

     現在想改名,只要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帶身分證、戶口名簿到戶政事務所,一般情況下,一小時左右就能完成!

     據統計,本所姓名變更案件數在95年左右達到高峰,有2,088件,到99年仍有1,168件,可見姓名變更在現代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從「戶」的面向記憶內湖

     我國之戶口查記,起源甚早,遠在商周時期,戶政制度已相當完備。

     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至民國56年,更將郊區6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劃歸北市。

一、日治時期戶政

     日人治理臺灣之初,即已注意戶口調查。並於明治39年建制,分為本籍人口及寄留人口,設有戶口調查簿、正簿、副簿,分別由警察機關辦理戶口調查;戶籍登記由鄉鎮保甲事務所書記辦理。

二、臺灣光復初期戶政

     民國35年戶籍法及戶籍法施行細則在臺施行,戶籍登記與戶口管理採雙軌制。

三、戶警合一

     民國57年7月1日,臺北院轄市成立劃歸臺北市管轄為內湖區公所戶籍課。且因基於戡亂時期配合治安需要,試辦戶警合一制度,故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內湖區戶政事務所於此時成立,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四、戶警分立

     民國81年7月1日起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實施「戶警分立」,戶政業務回歸由民政單位掌理。

五、戶役政電腦化建置

      民國74年行政院組成「戶政資訊策劃小組」積極展開戶役政電腦化規劃工作。並於86年10月1日起,完成全國戶役政電腦化連線作業。

     除了從文字和實體物品的呈現,來告訴您我們對於內湖的印象之外,當天展覽我們更設有早期手寫謄本體驗區,以及從小遊戲中去了解早期內湖的古地名,同時還可以欣賞內湖轄內,各種橋在不同時刻的美麗身影。

     同時,下次當您來到內湖區戶政事務所時,別忘了駐足片刻,讓我們記憶這瞬間的交流,銘刻在內湖的一隅!

因為記憶內湖的古往今來

 我們擁有許多檔案

因為記憶深刻的生死結離

我們擁有戶政資料

記憶與每位內湖居民的「戶動」體驗

希望在舒緩的片刻與幸福的瞬間

讓您感受到由內而外的喜悅

──────────────────────────────────────────


戶政事務所林聰明主任親自做現場解說服務

參考資料:

  1. 內湖區公所「內湖區志」。
  2. 內政部99年10年編印「全國姓名分析」。
  3. 中央研究院網站及維基百科。
  4. 內湖區戶政事務所各類統計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