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湖職能工作坊

心湖職能工作坊

位於內湖區康樂街150號3樓的「心湖職能工作坊」,樓下是超市,對面是學校,附近是一般的商家與住宅。沒有明顯招牌的心湖職能工作坊,在樂康里這個社區,扮演著與眾不同的角色;它是隸屬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單位,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精神疾患朋友。講到這邊,可能就會有些民眾開始有疑問了:『是喔?我平常都不知道耶!』、『精神疾患?那不就很危險?』、『原來我之前生活中都會遇到這些人喔?』

 

精神疾患者―—這個在21世紀已經普遍為民眾所知,但卻也普遍被民眾誤會的名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剛剛提到的心湖職能工作坊,既然是隸屬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由此可知是作醫療服務的,那這個單位究竟在服務精神疾患者什麼呢?

 

日前,大家常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許多有關精神疾患者的報導,而且常常都跟社會事件有關。『…該男子曾被診斷有躁鬱症』、『……疑似精神異常』、『…該女供稱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以上諸如此類的新聞,三不五時會出現在民眾眼前,也就讓精神疾患者背負上不定時炸彈這種污名;一講到精神疾患者,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彷彿只要罹患了精神疾患,就一定會暴力或傷人或闖禍。但事實上,這只是精神疾患者其中一種面相而已。精神疾患有非常多種,比較常見的像是各位所知的思覺失調症,憂鬱症或躁症等等,以下我們先以最大宗的『思覺失調症』來跟大家作介紹。

 

  2014年,臺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更名」?所以它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嗎?確實是的,這個疾病的前身叫做“精神分裂症”。說到精神分裂,很多朋友可能開始要聯想到一些特別的診斷,例如多重人格(電影或小說甚至是漫畫都有描寫過這樣的族群),但是精神分裂卻不是像名字看起來這麼回事。精神分裂症學名叫做Schizophrenia,這個字在希臘文裡面稱作『被撕裂的心靈』。當大腦罹患這個疾病之後,『思想』『知覺』無法正常運作,出現『失調』的狀況,所以精神醫學界將這個疾病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以求更能讓社會大眾顧名而思義。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會出現幻聽(別人都沒有聽到,只有他自己聽到),妄想(明顯與事實不符,但患者本人確堅信不移,無法澄清)等等症狀,所以當這些症狀影響患者本人的時候,會讓患者做出許多異於常人的舉動,或是天馬行空的言談。(請注意,這裡所指的異常行為都必須是嚴重影響了患者本人的生活品質,並經由醫師判斷確診之後,才能認為確實罹病。)有時候我們會耳聞我們的鄰居討論一些在社區裡面,讓人覺得「怪怪的人」,例如儀容髒亂,或是半夜跑到馬路上大吼大叫,談論著一些全無主題的事情(前言不對後語),這些人很可能就是需要醫療幫助的一群人。

 

那應該如何幫助精神疾患者呢?目前所知的方法,包含了藥物治療,團體活動治療,或是認知行為治療等等,而比較常見的方式是採用藥物治療:透過規則及穩定服藥,可以有效減少精神症狀的再發生,並讓患者有能力回歸社區。所以我們有看過一些精神疾患者在發生事情之後,被家屬和警消帶往醫院進行治療。在住院期間,由醫療人員協助督促精神疾患者服用藥物,使他的症狀能夠減少。

 

但是光是服藥是不夠的,這些精神疾患朋友即便在服藥後症狀穩定了,卻可能因為之前疾病的影響,導致缺乏自我照顧能力。舉例而言,可能因為疾病讓他認知受損,影響他的社交能力,導致它無法順利與人互動。我們常聽說,要讓生病的人從家裡走出來,其實就是回歸社區的概念,而心湖職能工作坊,正是扮演精神疾患朋友回歸社會前的中繼站。

 

心湖職能工作坊是日間型的社區復健中心,顧名思義,日間型的意思就是:『白天來訓練,晚上回家休息。』,這個模式很類似上班;許多的精神疾患者在發病之後,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一方面是症狀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缺乏技巧;而心湖職能工作坊,開坊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提供一整天的團體活動以及工作訓練,主要目的就是讓這些精神疾患朋友在訓練服藥以外,還能夠穩定生活作息以及訓練工作技巧;若是復健到一定程度,未來還能夠透過與就業服務員的協助,轉介精神疾患朋友回到職場工作。

 

心湖坊的工作訓練種類豐富,舉凡花束宅配,社區清潔,餐飲烹飪,跳蚤市場,產業加工或是派報訓練,多不勝數。但是這些工作訓練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訓練技巧(例如:參與清潔工作訓練並不代表未來一定要找清潔相關工作。),主要是為了訓練工作習慣和工作態度,如果這些精神疾患朋友的服藥穩定,加上有規律的作息以及工作習慣,未來在回歸職場上,必定會有很大的幫助;而如果精神疾患者們都能順利回歸社區,相信也能減少許多的社會成本,並讓社會大眾不再害怕和誤解。

 

 

◎公車清潔訓練

◎餐飲工作訓練

◎產業加工訓練
◎花藝工作訓練

◎衛生局就業能力強化課程

◎就業服務員解說

文圖 ╱ 胡世睿 (心湖職能工作坊 職能治療師)